中新網安徽新聞正文

非遺傳承人吳兆光的“羅盤經”

2023年08月16日 18:24 來源:中新皖事微信公眾號

  編者按

  展現休寧人文魅力,記錄發展歷史變遷,展望未來藍圖前景。由休寧縣委宣傳部聯合中新皖事公眾號、中國新聞網安徽新聞策劃的融媒體報告文學集《我和休寧的故事》正式上線。文集人物既有老休寧人前仆后繼、守正創新,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非遺技藝的砥礪故事,也有新休寧人熱情奔赴、披荊斬棘,開拓新局的興業事跡。新時代,新偉力,新休寧。讓我們一同走近他們,感悟其品格,領悟其風采。

  夏日午后,陽光照過幽靜安然的萬安老街。一旁的橫江水,緩緩流淌,仿佛一位看慣了秋月春風的老者,榮辱不驚。

  坐在我們對面的,是一位80后的非遺傳承人——吳兆光。他的簡歷里這樣寫道:

  吳兆光,1984年1月出生,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萬安吳魯衡羅盤第八代嫡系傳人。自幼隨父習作羅盤,作品多次獲國家級獎項,曾代表萬安羅盤制作技藝項目應邀赴德國、香港、臺灣、澳門、北京、上海等國家和地區展演和文化交流,主持修復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魯衡三百年老店”,恢復“吳魯衡老作坊”原貌,并在此基礎上續建“安徽萬安羅經文化博物館”,對外免費開放,立志將萬安羅盤文化完整延續、發揚光大。

  我們的對話,就在這古老與年輕的交替承續中開始了——

吳兆光。葉智成 攝
吳兆光。葉智成 攝

萬安羅盤流變史

  萬安不過是距離休寧縣城約4公里的小鎮,但在徽州卻一直有著“小小休寧縣,大大萬安街”的盛譽。追其根源,多少與一種小小的物件大有關聯,那就是萬安羅盤。

  萬安鎮依橫江而建,是明清時代徽州重要的商業樞紐和水陸集散地。據那里的老人講,萬安街歷史上曾有著長達5公里的臨江街市,街道兩旁店鋪作坊林立,分布有日用百貨、布匹、客棧、酒館、徽墨、羅盤等幾十種行業、上百家店鋪。明清時期,徽州有大量的人出去經商,賺了錢之后又回來修建房子、修祖墳,這就帶動了徽州堪輿業及其附屬產業羅盤業的發展。自元末明初開始,萬安就一直是國內最為重要的羅盤產地之一。

  徽州學者陳政就認為,萬安羅盤的興起,萬安之所以成為羅盤的主要產地,與徽州人特別崇尚風水和徽州多風水師有關。明清以來,東南民間就有“生在揚州,玩在杭州,吃在蘇州,死在徽州”的說法,把死后葬在徽州當作人生的一件幸事。方秀水、吳魯衡等一批羅盤制作大師的出現,更是讓萬安羅盤風靡全國、揚名天下,一度遠銷到朝鮮、日本等國家。其中,最負盛名的無疑是吳魯衡。

  吳兆光是萬安吳魯衡羅經老店的第八代傳人!叭f安羅盤吳魯衡羅經老店是我先祖吳國柱,字魯衡,于清初在萬安老街創立。老店傳承了近三百年,從未中斷過,傳到我這正好是第八代,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生產傳統木制手工羅盤的百年老店!眳囚敽庖蛔宓娜f安羅盤傳到第五代吳毓賢手中的時候,達到了新的輝煌頂點。1915年,吳毓賢與長子吳慰蒼合作完成的日晷,獲得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牌獎章,這是中國工藝品首次榮獲國際大獎。

  當然,吳氏羅盤制作在第六代傳人吳慰蒼逝世之后瀕臨失傳,其羅經店一度停業。1992年前后,吳慰蒼的兒子吳水森重拾祖輩技藝,在家中組建“萬安吳氏嫡傳羅經店”,盡管規模不大,但其制作的羅盤、日晷等,曾多次榮獲國家級大獎。

萬安羅經文化博物館。葉智成 攝
萬安羅經文化博物館。葉智成 攝

一封家書的召喚

  吳兆光從小就跟隨父親吳水森學習制作羅盤,但當時沒有傳承衣缽的概念,就是幫助家里減輕一點負擔,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像農民家里的孩子總是要學習種田一樣。

  2002年,吳兆光參軍入伍。在部隊期間,吳兆光表現優異,他也非常喜歡部隊的環境,打算在部隊繼續干下去,但2004年,他卻突然決定退伍,這讓身邊的人很是驚訝。

  吳兆光的退伍決定,跟父親寄來的一封家書有關!爱敃r我父親給我寫了一封信(那封信現在已經丟了,非?上),信的原文我現在不完全記得了,大致的意思是他現在年紀大了,沒有精力,希望我能夠回去,既是對祖宗的一個交待,也是因為羅盤制作確實需要有年輕人來延續。他沒有明確地告訴我說你必須要回來,但我可以感受到他內心是希望我回來,因為家族傳承的規矩,技藝是不能傳給外人的,實際上就是希望我回來接班!眳钦坠庹f,其實他當時也猶豫過,但想到父親生當時已經快60歲了,加上各種不幸人生經歷的打擊,讓父親精力憔悴。猶豫再三,吳兆光回到了萬安。

  “很多人可能都不相信,我當年選擇做羅盤,不是因為羅盤能賺錢,反而當時家里負債累累,情況非常糟糕,原先的老房子已經成了危房,我父親的觀念就是把羅盤做好,不愿意帶徒弟,也沒有經營的意識,做出來的羅盤數量非常有限,基本上不賺錢!眳钦坠饣貋淼牡谝患戮褪钦f服父親收徒。他說,沒有徒弟是不行的,一是羅盤制作技藝很難傳承,二是也沒法滿足生產的需要。第二件事,就是啟動對老房子的修繕,前后借了幾十萬,修繕了老房子,恢復了手工作坊,同時收購老羅盤及與羅盤有關的資料,再加上家里傳承下來的房契、營業執照、獲獎證書、老照片等老物件,慢慢地把博物館也建了起來。如今,“吳魯衡百年老店原址”和“萬安羅盤傳習館”已成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萬安羅經文化博物館也在2012年被評為首批安徽省十佳民辦博物館。隨著羅盤經營的穩定及發展的需要,吳兆光還在吳魯衡羅經老店的基礎上成立了休寧縣萬安吳魯衡羅經老店有限公司。公司商標“吳魯衡”也被評為“中華老字號”和“安徽省著名商標”。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剛接手羅經店的時候,吳兆光就在思考萬安羅盤的長遠出路問題。他跟父親琢磨來琢磨去,決定只做專業人士使用的羅盤,不做看起來頗有市場的工藝禮品羅盤。要知道那個時期,工藝禮品的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伴隨著黃山旅游業的發展,低價的工業羅盤是很容易賺錢的,但吳兆光當時就不愿意做。他說,一是因為家族傳統就是制作手工羅盤,還是希望將這一傳統傳承下去,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內在要求;二是大規模地生產低價工藝羅盤,對資金和場地的要求高,大量的資金投入后,就會對市場產生依賴,沒有了足夠數量游客和單位訂單,就會給經營帶來極大的壓力。因此,他選擇了做專業客戶的經營路子,“我的信念是只要把自己的產品做好了,把好工藝關就會有回頭客,一個人買了我的羅盤,覺得質量好、靈敏度高,就一定會推薦給他的朋友和師兄弟,就會給我帶來客戶,或者成為我的潛在客戶!

  剛開始的時候,市場也出現過冷淡的情況,但隨著美譽度越傳越廣、知名度越來越高,現在吳魯衡的羅盤常常到了供不應求的狀況,“許多人下了訂單得一兩年才能拿到羅盤!眳钦坠庹f。對于他來說,賺錢不是唯一目的,如何在確保盈利的前提下,將吳魯衡的牌子打傳下去,給先輩們一個交待,才是他真正在意的。

羅經翹楚。葉智成 攝
羅經翹楚。葉智成 攝

非遺傳承“羅盤經”

  時過境遷,歲月輪轉。在很大程度上,今天的羅盤,實用功能的市場仍欣欣向榮,其作為一項傳統技藝的內在文化魅力歷久彌新。為此,休寧縣決定將羅盤的制作技藝申報非遺保護項目,其“理由闡述”是:萬安羅盤的傳統制作工藝沿襲約600余年,工藝流程嚴格規范,技藝精湛縝密,所制羅盤、日晷等產品規格全、品種多、精度高,是中國古代民間工藝的杰出代表和遺存標本,是風格獨特的徽州文化的非物質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6月,萬安羅盤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是萬安羅盤發展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吳兆光說,近些年來,國家對于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當時國家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時,他和父親對于非遺的概念還是比較模糊的,但明確地感覺到國家開始支持傳統的東西了!叭f安羅盤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我們是非常高興的,這是對萬安羅經業600年歷史的認可,也給了我們將萬安羅盤制作技藝永遠傳承下去的信心”。

  之后,他和父親開始逐漸接受和理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內涵,并一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具體行動之中。吳水森2009年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而吳兆光則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對于他和父親來說,成為非遺項目傳承人,是一項榮譽,更是一份責任,“我們只有堅持不懈地將萬安羅盤制作技藝完整地傳承下去,才對得起傳承人的稱謂”。

  吳兆光坦率地表示,傳承人是個新的概念,在傳統徽州社會,手工藝就是師傅帶徒弟,手把手地教,一般幾年才可以出師,而核心的技藝,或者叫絕活,則是“傳子不傳女,傳媳不傳婿”,就算是入贅的女婿也不傳授,只有這樣的傳承方式,才會有百年的老字號,F在叫公司,古代叫作坊,徒弟跟著師傅學藝,學成后一般終生在店里干活,一代代地將技藝傳承下去。正因為如此,父親吳水森對于收徒一直是非常排斥的。

  但吳兆光也意識到,現在的非遺傳承是個大問題,“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少,就算有點興趣,也保證不了學習的時間,我一直認為技藝的傳承不是學校教育可以實現的”。因此,他極力勸說父親收徒,畢竟一個人是支撐不起一個行業的,甚至一個店也運轉不了,F如今,吳兆光的店里有20多個人,都是長期在這里上班,其中黨員就有了好幾個。除了磁針的制作和安裝技術由吳兆光自己掌握外,其他環節的工藝,他都傳給了徒弟,“羅盤制作的每個環節都有專門的人負責,最后由我來完成磁針的安裝”。畢竟,這是萬安羅盤最核心的“秘鑰”所在。

  吳兆光說,作為市場化運營的一家文化公司,他特別注意員工歸屬感的培養,除了工資待遇之外,每年會組織他們到市里的三甲醫院進行一次體檢,除此之外,每年的梅雨季節是傳統的淡季,也會安排大家出去旅游,“這幾年,因疫情影響而擱淺了”。

  在吳兆光看來,傳承人的培養是個系統工程,每個非遺項目的情況也不一樣,需要區分來看,也需要時間慢慢來做。他能做的,就是抱定初心,不偏不倚,按照既定的思路,在發展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一直走下去,就像街后的橫江水,無論時光流逝,無論歲月變遷,還是會緩緩向前……

  章玉政: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

  王培鑫:安徽大學研究生院學位辦講師,考古學博士生

中國新聞社安徽分社版權所有: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主辦單位:中國新聞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號 郵編:230021
聯系電話: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

色哟哟资源在线观看,波多野结衣52部合集在线观看,抽搐一进一出gif免费国产,日本欧美vps一区二区